特寫:當“臺灣腔”遇上“東北話”

新華社記者楊思琪、楊軒

 

“你們擱哪兒來的?”

 

“臺灣。”

 

“唉嘛,‘小當歸’!整挺好!”

 

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(qū),臺灣90后女孩林榕瑜難掩笑容,這場與保安的對話,一下子拉近了她與“冰城”的距離。

 

“盡管天氣很冷,但冰雕太驚艷了,‘爾濱’人真的好熱情。”她說,上個冰雪季,“爾濱”火了,臺灣游客被親切叫作“小當歸”,自己非常想來,如今終于圓夢。

 

臺北與哈爾濱,隔著千山萬水,跨越3000多公里。12月18日至24日,以“燃情冰雪·攜手同行”為主題的海峽兩岸青年冰雪節(jié)在黑龍江舉行。在“臺灣腔”與“東北話”的對話中,約千名臺青“打卡”冰情雪景,飽覽北國風光,體認祖國幅員遼闊、同胞情誼深厚。

 

來自臺灣的吳韋君是一名本科四年級學(xué)生,正在重慶一所大學(xué)做交換生。這次“爾濱”之旅,讓她深刻地認識了一個字:“且”。

 

“且”,是東北方言中對“親戚”“客人”的稱呼。吳韋君說,自己常說“蠻好”“蠻刺激”,一不小心就“暴露”臺胞身份,但大家聽出她是臺灣來的,就會說“來且了”。

 

“在中央大街逛夜市,我問旁邊的小姐姐‘剛買的小吃好不好吃’,她就直接給了我一份,說‘來且了,送你了,玩得開心’。”吳韋君感嘆,這份豪爽熱情讓她驚喜連連。

 

在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(xué)航天館,中國空間站小機械臂、嫦娥六號、天問一號……哈工大參研多項“國之重器”的實物和模型,令不少臺青心潮澎湃。

 

“沒來過大陸,會錯過很多精彩,我覺得臺灣青年都應(yīng)該來看一看。”吳韋君說,哈工大師生“不是要做全國第一,是要做全世界第一”的信念,讓她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覺得“了不起”,激勵自己“每日精進”。

 

位于哈爾濱市平房區(qū)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去年冬天火爆“出圈”,也成為臺灣青年此行中的一站。

 

多達數(shù)千頁的美國解密檔案,用于人體解剖的手術(shù)刀,731部隊原隊員的受訪視頻……在陳列館里沉默緩行、不時記錄,臺灣“00后”青年雷以謙紅了眼眶。

 

“心情非常沉痛……我們的同胞曾被當做活體實驗的材料……很難想象那是怎樣的可怕。就算歷史書上沒有提到這些細節(jié),這些物件和證詞也不會說謊。歷史的殘酷,只有在真正了解后,才能成為今天的借鑒。”

 

雷以謙的話激起了同伴的強烈共鳴。

 

在陳列館的留言簿上,不同的腔調(diào)在此刻交融成同樣的方塊字——

 

“愿凜冬散盡,春暖花開再無國殤。”

 

“因為這場追尋,我們不再遙遠。”

標簽: